轉貼金門日報 2017.3.17
副刊文學 作者:鄭瑞堅
陸軍第四十五師駐防金門始末補記(下)
三十九年元月初到達舟山後,進駐岱山島(定海島北面,靠近杭州灣),並改番號為獨立四十五師,直屬舟山防衛司令部指揮,防守岱山島的東南部(包括機場)。駐防期間除戰備訓練外,並構築工事,以及加強空軍基地的警衛工作。後來,司令官石覺將軍要求該師的對空台,必要時仍要指示攻擊目標,以及負責與空軍連絡。三十九年五月中旬,該師奉命自舟山撤退到臺灣,四十五師在舟山的時間僅四個多月。
走入歷史
四十五師回到臺灣後,先進駐屏東林邊,而後又調到宜蘭,負責基隆迄南方澳一線的海防守備。三十九年十一月又重返金門,隸屬十九軍,《金門縣志》記載:「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,由岱山調駐臺灣之第十九軍(轄第十八師、第四十五師、第一九六師),調金歸建。」這是四十五師第二次駐防金門。
駐守期間參加兩次突擊作戰,四十年三月十八日,突擊福建莆田的湄洲島時,四十五師一三四團一個營支援突擊大隊作戰。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,十九軍軍長陸靜澄將軍率四十五師(欠一三三團)(師長陳簡中將軍)等單位突擊東山島。
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劉鳳翰所著〈國軍(陸軍)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(民國三十九年至七十年)〉中,記述:「民國四十三年,國軍全部接受美援裝備,並建立野戰軍團制,作徹底整編,將有歷史淵源之各軍番號一律取消。」十九軍就是在這狀況下於四十三年五月間調臺整編,四十五師則繼續留金戍守,分駐珠山、舊金城、歐厝、水頭等地,但不久就撥交海軍。《金門縣志》記錄:「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,第四十五師分批開赴左營,歸海軍總部指揮,實施兩棲訓練。」四十五師第二次駐防大金門的期間,從三十九年十一月迄四十三年十一月,計有四年。四十四年一月,該師與其他單位整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師,從此四十五師的番號走入歷史。
胡璉將軍的著作比較少提到四十五師,其所寫《金門憶舊》的〈金門防衛軍〉,特別談到對該師的評價:「十九軍之第四十五師,本係我空軍機場警衛部隊所編成,但因十八師五十四團(改稱一三五團)、一一八師三五四團(改稱一三四團)與四十五師之一三五團、一三四團對調編組後,戰力驟然加強。東山突擊戰,其表現之卓越,幾乎使敵我兩方均稱之為『變不可能為可能』。厥後該師加入我海軍陸戰隊,迄猶為國軍勁旅。」由此觀之,在東山島戰役之前,雖將四十五師兩個團換掉,但基本上胡璉將軍仍肯定其整體的表現。
參戰與否問題研討
六十四年九月,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編的《金門保衛戰》,其中表二-五「金門保衛戰國軍指揮系統」,將第四十五師註為「守金東未參戰」。戰後,勞聲寰將軍在其回憶錄《陸空兩棲軍事生涯》,提及:「戰爭完畢,論功行賞。我這個師因為未直接參加戰鬥,當然就無功可議、無賞可行了。至於我指揮空軍作戰的事,可能是無人知道,也可能是遭人忌恨,故意不提。」由此看來,「無功可議、無賞可行」對師長及其所屬而言,可能抱憾終生。
四十五師的兄弟師四十師也遭到相同的「待遇」,其所屬一一八、一一九團被註記「守大嶝耗損僅存殘部」,一二○團則被列為「守金門西南,未參戰」。針對註腳,四十師師長范麟將軍在所寫〈金門保衛戰之認識與建議〉中,表達其嚴正的看法:「註腳文字之所謂『未參戰』者,意在這些部隊,因守備任務而被釘住,未能直接參加逆襲戰鬥,故謂之『未參戰』。那麼在任何防禦作戰的部署上,無不有守備部隊與逆襲部隊之區分,是以參加金門保衛戰的部隊,亦不免有守備與逆襲之別。無論守備與逆襲,均在同一戰場,同一指揮系統之內,同一時間進入作戰狀態,且同在敵人砲火籠罩下,僅因任務之不同,而被分為『參戰』與『未參戰』。如是,則顯示將守備部隊驅逐於整個金門保衛戰行列之外。如非觀念偏差,何能有『未參戰』之註明耶?況在逆襲行動中,如無這些守備部隊在金東、金西南守備,來保證逆襲部隊無側後之慮,焉能安心放手以博取勝利之果呢。故唯有守備部隊能保證達成任務,逆襲部隊方能順利進行攻擊。」基上所述,范麟師長建議將「未參戰」之註腳刪除,以免誤解與誤導。
范麟將軍的不平之鳴是可以理解的,三十八年十月,如同勞聲寰將軍一樣,范麟將軍亦自認「我親自參與此一戰役」,但二十五年之後,被列入「未參戰」,情何以堪?這種不合常理的判定,有欠公允,而且對軍人來言,實是一種恥辱!怪不得范麟將軍要據理力爭。
再者,《金門保衛戰》的第四章談古寧頭戰役的「作戰經過」,其中也專節介紹「緒戰-大嶝島作戰」,有關緒戰對戰役的價值,在結論時明確的指出:「大嶝緒戰,我雖蒙受重大犧牲,但卻使共軍欲圖同時進犯廈門、金門之迷夢,為之破滅,……故大嶝之緒戰,其規模雖小,但卻為影響金門保衛戰成敗之關鍵所在。」由此可見,參加大嶝緒戰的官兵,其功勞有史明證,這也表示「大嶝緒戰」與整個戰役是一體的,既然不能分割,何來「未參戰」?
空軍警衛部隊改編的陸軍四十、四十五師,在古寧頭戰役中是否有功?將士能否重新敘頒勳(獎)章?留待歷史公評。四十師師長范麟將軍的女兒范珍女士,一○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《榮光雙周刊》發表〈身兼母職的父親〉,提到:「我們從未聽父親提起以往參戰經歷,諸如……,以及古寧頭大捷,可能是身受他敬愛的長官(二十二兵團司令官)李良榮和(二十五軍軍長)沈向奎兩位將軍影響,不願將功勳掛在嘴上。」不居功的長官,其胸懷是何等偉大,但不能因渠等謙讓不伐,而忽略其戰功。如果予以敘頒勳(獎)章,對本人與其家屬都具有重大的意義,而且也有先例。一○四年四月三日,《金門日報》報導〈劉鼎漢將軍獲頒「一星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」〉,劉鼎漢將軍就是因八二三戰役的功績,五十七年之後追頒獎章。因此,本案值得國防部思考。
結語
四十五師於三十八年八月成編,四十四年一月裁撤,師的歷史總共才五年五個月,其駐地包括廈門、金門、舟山、臺灣,以及小嶝、角嶼島,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戍守在金門前線,兩次駐防大、小金門的時間合計四年四個月,其餘的地方皆非常短暫,可以說與金門非常有緣。在金門四年多的時間參加過古寧頭戰役,以及突擊湄洲島與東山島,尤其該師賴治奇營長所率步兵連、重機槍排官兵戍衛小嶝、角嶼時,在古寧頭緒戰中壯烈犧牲,並與陣地共存亡。這些找不到名字的無名英雄,與防守大嶝島四十師(含一一八、一一九團)的陣亡官兵一樣,已經將近六十八年無人祭拜過。駐守大嶝島尚有十一師三十一團,其陣亡將士,已於一○○年九月二日入祀太武山公墓忠烈祠,為了一視同仁起見,以及悼念為國捐軀的四十、四十五師官兵,建請縣政府能夠比照辦理,以慰成仁取義的英魂,並供後人及其家屬緬懷追思,這是一件極有意義之事,請縣府業管予以考量。(下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