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古1.jpg   


金 2.jpg

1-2.jpg  
 

古寧頭戰役之時代意義與時空背景之三 

 

 

民國38年之金門國軍

 

    民國38年大陸軍事全面崩潰,中央政府退守東南半壁,沿海島嶼遂為國共雙方爭奪地帶,而金門控制臺澎、阻扼閩粵,更為兩軍所必爭。

 

    6月,廈門要塞司令胡克先將軍,鑒於金門位置重要,乃積極經營金門;即派要塞第二總台長周書庠為金門總台長,周書庠記有:「於奉命接掌金門總台長職,當至金門視察時,除本總台第一台台長金慶濤少校在金門徵兵外,餘無其他部隊駐守與設防。」7月中旬,總台留7、8兩台駐守廈門,其餘兵力全部移防金門,並構築永久、半永久工事,加強戰備。

 

    9月3日,第22兵團(欠第5軍)司令李良榮將軍奉福州綏署代主任湯恩伯將軍之命,配屬第80軍201師(欠第603團)、戰車第3團1營(欠第2連)擔任金門防務,奉命後即積極整備。兵團部參三張麟選中校記載:「我們乘汽艇到達金門近海,再以民船接駁,仍無法登陸,即司令官李良榮將軍,亦赤足涉水上岸。」

 

    9月中旬第5軍(欠第166師)歸還第22兵團建制,擔任小金門防務,另沈向奎將軍之第25軍一部、范麟將軍之40師、勞聲寰將軍之45師亦先後到達金門,歸屬25軍序列。葉會西將軍之166師於廈門對岸嶼子尾與共軍激戰後,餘部亦撤至小金門。

 

上列部隊,除青年軍第201師兩個團及戰車營兩個連,由臺灣調來,人員裝備較為完整外,其餘均是新敗之師,一切嚴重不足。就以第5軍來說,雖然稱一個軍,實際僅三千餘人。而22兵團所轄兩個軍5個師,總兵力也不過萬餘人。此時共軍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於9月10日致北京中央軍委的電報中,首次提到了所偵知的金門國軍軍情:「5軍軍部於本月初由廈門移金門,……22兵團除在廈門設辦事處外,亦南竄金門。」電文中並提及「3日由臺運廈一個師為101師,另155師亦移駐廈門,確否待查報。」

 

鑒於金門守軍僅萬餘人(註3),戰力不足、防禦力薄弱。10月初,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上將派副長官羅卓英將軍銜命親赴汕頭,洽商胡璉將軍之第12兵團增援金門。時12兵團本屬廣州之薛岳將軍作戰序列,而12兵團在國防部名單上雖僅二個軍,但兵團實有三個軍,遂以國防部未列名的一個軍調往金門。10月上旬,高魁元將軍之第18軍由潮汕轉移增防金門。在第12兵團全部尚未到達接替金門防務之前,暫歸第22兵團李司令官指揮。

 

註3:根據胡璉將軍泛述古寧頭一書回憶:「22兵團原為第1編練司令王敬玖將軍所部改編而成,轄下之第9軍縮編為166師,由廈門撤至小金門,僅有1,100餘人,原在小金門之第5軍及其所屬200師與45師共為1,900餘人,厥後該三師合編為200師,亦祇三千餘人。是則第5軍在戰鬥序列上名為一軍,且有三師,而實力僅若一團。」「第25軍同第5軍一樣,其實力僅可編成一個118團。我空軍當局鑒於金門危殆,乃以其在大陸時的機場警衛部隊編為兩個師,一為40師,師長范麟,一為45師,師長勞聲寰,均歸第25軍建制。范師欠118團,防守金門北方之大嶝島,10月上旬,大嶝淪陷,損失頗大。勞師防守官澳、瓊林間,該師約4,500人,第25軍又指揮原駐臺灣之80軍調金增防之201師,師長鄭果,轄601團、602團,此時實力約為5,000人,防守瓊林至古寧頭之線。故我22兵團所轄兩軍6師,實力則為萬人稍多。」

 

    10月10日,共軍進犯大嶝島,造成第40師重大損失,第11師31團奉命增援,掩護第40師兩個團,自大嶝撤金,而大嶝一役,延滯共軍進犯金門達兩週,史稱古寧頭之緒戰。第40師自大嶝撤金,戰力受創,此時第18軍也即將登陸完畢,司令官李良榮將軍在考量敵我新形勢後,做出相應之調整部署:

 

1.將大、小金門分為金東、金西、烈嶼(小金門)三個防區,金門本島金東、金西兩大防區,以瓊林至沙頭一線為戰鬥地境線,線上屬金西守備區。

 

2.用四個師採直接與間接的雙重配置;第18軍轄11師及45師守備金東,第25軍轄40師及201師守備金西。

 

3.第118師(該師353團配屬201師為師預備隊)與戰車營為機動打擊部隊,歸軍團直接指揮,該師各以一團配屬戰車兩排,分別控制於沙美、瓊林、頂堡之線,以便機動出擊。

 

4.第5軍轄166師、200師守備小金門及大、二膽。

 

    自6月初金門無一駐軍至10月10日第18軍進駐後,國軍在金門的配置才大致完備。然而在10月12日,第18軍兩個師才剛登陸完畢時,共軍南京華東野戰軍《陣中日記》中,已記載偵知此事:「確息:敵胡璉之18軍軍部率一個師正增防金門,該師另一個師正在跟進中。」自10月10日金門北面大嶝失守、13日小嶝放棄、17日金門西北方廈門撤退,18日於金門東北角上之角嶼陷落,此時之金門四面環海、三面受敵,情況益形緊張!

 

    10月15日共軍進佔廣州後,原屬廣州作戰序列之10兵團,正式撥歸東南長官公署統轄,陳長官隨即命令第12兵團開赴舟山,兵團以劉廉一將軍之第67軍為第一船團,劉雲瀚將軍之第19軍為第二船團。17日廈門失守後,福州綏署湯恩伯上將亦到達金門,於水頭開設指揮所。到10月19日,原屬第二船團的第19軍奉命改駛金門,部隊即於汕頭登船,22日晚抵達金門南岸料羅灣,適海面風高浪大,登陸設備不夠,直到24日晚才將全軍大部接運上岸,25日凌晨1時許即發生情況。然而第19軍之登陸金門,對岸共軍並沒有掌握到確切情報。

 

    當年在金門國軍,除了大番號的兵團、軍、師,尚有支援作戰的特種兵部隊,包括前述之要塞總台、戰3團第1營、砲3團第7連、砲14團第1連,其餘尚有工兵第10團第1營、技術總隊的第1大隊,及聯勤第一分區司令部所轄之第56支部三個補給站與一個總倉庫等單位。這些支援作戰的幕後英雄,雖然在硝煙彈雨的戰場上少有顯赫之功,但作戰少了他們,勝利的果實就會大打折扣。

 

    戰前我軍鑒於共軍之積極準備進犯,如箭在弦,一觸即發。除了一面積極加強工事,一面佈設水雷、地雷之外,我空軍為摧毀共軍之攻擊準備,由臺灣空軍基地,曾於10月16、18、19日等三天分別派遣機隊,先後出動B24、B25、B26中型轟炸機,對金門對岸共軍泊地、砲兵陣地、道路橋樑、後勤補給實施偵察轟炸,連續偵炸金廈外圍及沿大陸海岸附近各島嶼之共軍與船隻,以癱瘓其後方。

 

    海軍方面,原在金門沿海擔任巡邏任務之艦艇,作戰前後計有第二艦隊之中榮、楚觀、聯錚、202、203、南安、淮安及砲15、16等9艘艦艇,分別佈列金門北海域砲擊共軍陣地,或阻絕共軍增援,或在料羅灣、水頭、大、小金門之間接駁運輸部隊,戰鬥發生後,黎玉璽將軍更率領太平艦前來增防。

 

民國38年之金門對岸共軍

 

    共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(轄第28、29、31等三個軍)自38年8月攻佔福州後,隨即繼續南侵。9月底進出金廈外圍,準備同時進攻金廈。卒以船隻徵集過於困難等因素,乃延期於10月15日先攻廈門。迄17日攻佔廈門後,葉飛當天便召見共軍第28軍代軍長蕭鋒,政委李曼村,就攻金任務作出決策,準備10月20日以共軍第28軍及29軍各選編精銳4個團,擔任攻擊大、小金門任務。命令業已下達,其第一梯隊且已集結完畢,但進攻廈門時船隻損失達五分之四,重新徵收之船隻不足,遂再順延至10月24日夜實施。

 

《共軍攻金作戰計畫》

 

    當時共軍作戰計劃是以6個團兩萬餘人,統歸第28軍副軍長蕭鋒指揮。編成兩個登陸梯隊,第一梯隊由第28軍82師244團,84師251團,及第29軍85師253團編成之「選鋒團」,由82師指揮。第二梯隊由82師245、246及第29軍87師259團編成。並由大、小嶝島等地之砲兵群,於登陸前行短暫之急襲射擊,支援其突擊部隊於后沙至古寧頭間海岸強行登陸。先站穩脚跟,爾後再以瓊林、沙頭(即尚義村)爲分界,阻擊東面守軍之西援,先殲滅西部守軍,然後轉移向東,再與由官澳、劉澳間登陸之共軍聯合,以殲滅東部守軍。爾後另以一部自古寧頭、水頭間渡海,攻殲小金門之守軍。各團預計登陸地點及作戰任務如下:

 

左翼244團於 口后沙突破後,搶佔雙乳山、乳山、後盤山,阻擊金東之援軍,擔任切斷金城、瓊林間交通之重要任務。

 

中路251團於湖尾鄉附近登陸後,搶佔觀音亭山及盤山,主力直插舊金門城,一部配合85師攻擊金門縣城。

 

右翼253團於湖尾古寧頭間登陸後,奪取安歧及132高地後,一部攻擊古寧頭,主力直插金門縣城。

 

待第一梯隊得手後,第二梯隊2 4 6團登陸後,一部配合244團攻擊北太武山,主力搶佔料羅;245團由官澳登陸突破,側應244團作戰。

 

   總結在共軍登船渡海前,其所掌握之金門國軍訊息為:第12兵團只有18軍兩個師增援金門,並認為第12兵團餘部還在海上。故「第10兵團首長認為,必須乘敵增援部隊未到達金門之前,抓住戰機,發起攻擊,攻取金門。第一梯隊航渡三個團,返航後,第二梯隊至少還可航渡兩個團,一夜能運五個團的兵力,敵我力量對比可達一比一,足可鞏固陣地,解決殘敵。因此,決心於24日夜發起戰鬥。」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vac.gov.tw/gpbook/view.asp?bi=13 古寧頭戰役之時代意義與時空背景之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anchen 的頭像
    fanchen

    范的家

    f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